兒童扁平足要「治療」?先觀察切勿太緊張

扁平足  

「扁平足」台語俗稱「鴨母蹄」,是指舟狀骨向下移位,造成內側足弓塌陷,在站立時,內側足弓消失,後足部也會呈現「外翻」的現象。

 

正常足弓使足部在走路時,能有效吸收震盪力,減低對身體的撞擊。2歲以前的幼兒,腳底脂肪多,韌帶又鬆弛,足弓並不明顯。2-8歲之間,隨著肌肉力量慢慢成熟,足窩開始形成所謂的「足弓」。扁平足的小朋友可見足弓塌陷、腳跟外翻、平衡感較差,走路時容易跌倒、容易腳痛需要休息

 

扁平足的原因很多,有先天性因素如:跗骨黏合、韌帶鬆弛、家族遺傳;也有後天性因素:身體過重、小孩太早穿鞋、缺乏運動,足部肌肉力量不足,不能維持足弓的形狀。大部份的扁平足在站立時,內側足弓塌陷,而懸空不負重時,足弓又會重現,屬於「柔軟性扁平足」;有些腳本身先天結構異常或神經肌肉病變,不管站立或懸空都是扁平,屬於「堅硬性扁平足」。

 

◎扁平足治療原則:

 

●2歲以前觀察即可,大多數生理性扁平足會自然恢復。

 

●2-8歲:正值足弓發育時期,可使用矯正鞋,誘導足弓發育

 

●8歲以上:此時足踝關節已無矯正空間,可使用鞋墊支撐足弓,防止足踝外翻

 

極少數扁平足的小朋友才需要外科手術,大多在骨骼生長成熟前施行手術治療。扁平足在青春期之後會漸漸發生前足蹠痛、後脛肌肌腱炎、足底筋膜炎等問題。

 

扁平足的處理切勿過度緊張,平時多觀察注意,並非所有兒童扁平足都需「治療」。

 

發現小朋友足部出現異常,建議先觀察一段時間,多玩籃球、跳繩等運用腳尖站立的運動,鍛鍊腳部肌肉、肌腱及韌帶,或企鵝行走用腳跟走路,誘發足弓的形成

如果仍無改善,再找尋專業評估,決定是否需要量腳訂製硬式鞋墊、搭配足踝肌力訓練,追蹤其足部發展,應能改善兒童扁平足的問題。

 

 

 

 

from: 自由,陳醫師

arrow
arrow

    禾沐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